京天已读:走访民间,探索美食,寻找古老的印记——我读安焕然《乡土、饮食与记忆:跨南洋田野笔记》

我大学时修读历史系,却发现自己既缺乏“用脚步丈量土地”的耐性,也没有深耕细作的研究精神。于是大学毕业后,我毅然选择回国,直接投入职场工作。虽然没有继续深造,但对历史的热爱依旧不减,尤其是本国历史与地方文化相关的书籍,更是情有独钟。

翻开安焕然的《乡土、饮食与记忆:跨南洋田野笔记》,我原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研究,然而,读着读着却发现读起来很轻松,带有浓浓的人情味。

这本书并不厚,主要分成三个大章节、一篇结语,以及五位学生写的推荐序。与一般著作不同,作者并未邀请同行或前辈作序,而是反其道而行,请来了自己的学生。他们大部分已毕业,仅一位是在籍生,但他们都曾与作者一起参与田野调查,走访民间。于是我们能透过这些学生文字,感受到安焕然的学术热诚,也能理解他对文史工作的那份执着与坚守。

第一章中,作者简要回顾了自己的求学与田野调查的旅程。从年少求学,到远赴台湾留学,再到决心投身南洋田野调查。因为他这样的介绍,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南大中文系对于乡土研究,何其注重,他会带着学生,一起走访民间,认真做各种调查工作。如果没有读这本书,中小学历史课本里提过的甘蜜,或会尘封在我记忆深处和当年的考卷上。若非如此,我大概也不会记起,田野调查并非纸上谈兵,而是一步一步走入民间,探寻那被时间掩埋的历史根脉。看着他们的研究工作,跟着作者的文字走访民间、探索美食、寻找古老的印记,我不禁觉得田野调查很有趣,因为这正是认识自己文化由来的途径。

有句老话:“历史是由胜利者所书写”,但我认为“历史也是由勤奋的人所书写”。从作者的自述和学生的描述,我们可以看到安焕然孜孜不倦地带领学生,亲力亲为地进行田野调查,为我国地方本土历史研究带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。

接下来有几个篇幅,是我这个吃货最喜欢的部分——深度探讨南洋美食的章节。南洋海南料理(包括海南面包、海南鸡饭等)、擂茶、肉骨茶等美食一一在列。我们总是争论哪国的肉骨茶或其他美食更好吃、更正宗(对我来说,哪里更好吃才是重点),但或许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美食的根源,才能带着敬畏之心去享用。

虽然我还未去过邻国,但曾在国外尝试过那里的肉骨茶。味道依旧浓郁,香气扑鼻,但总觉得少了一些味儿……或许是原材料不尽相同,也或许是煮的人不一样,又或者是吃的地方少了大马肉传统餐馆独有的烟火气。对我而言,家乡的肉骨茶,始终还是最香的。

虽然我还未去过邻国,但曾在国外尝试过那里的肉骨茶。味道依旧浓郁,香气扑鼻,但总觉得少了一些味儿……或许是原材料不同,也或许是煮的人不一样,又或者是吃的地方少了点茶餐室的烟火气。对我而言,家乡的肉骨茶,始终还是最香的。

就拿“肉骨茶”来说吧,“茶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大部分人都知道它代表“汤”,但未必知道它本来的意思是“汤药”。在古代汉语中,“茶”也有“汤”和“药”的意思。早期的闽南人为了让做苦工的工人能够报餐一顿,用各种药材配上猪肉熬煮一锅汤肉,驱寒保暖。因此,肉骨茶的名字中才会有“茶”一字。演变至今,肉骨茶已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华人美食,不管早中晚,都可尽情享用。

除了肉骨茶,作者还介绍了马来西亚海南料理如何因各种历史渊源,将中西料理的元素融合在一起,再加上独有的南洋茶餐室,更是成为新马独树一格的特色。

最后,为这本书做个总结。或许因为书封面的肉骨茶和封底的海南面包、海南咖啡,让一些人误以为这是一本美食介绍的书,但事实上,正如作者所言,这更像是一本本土文化爱好者的南洋田野笔记,一本南洋文化的记录。透过这本书,我们看到作者如何成为如今的安焕然,也看到了在这片土地上,有一群人,正默默地为本土历史与记忆,做着详尽而深刻的记录和研究。


﹆‧₊˚✩⋆ ★。

文字专栏:京天已读

喜欢文字,也因此喜欢阅读。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,让更多人一起享受阅读的Fun。 

作者:罗咏京

 90年生,还以为自己很年轻,其实已经半只脚步入中年。

平时娱乐不多,偶尔看看阿森纳比赛、追剧、看电影、或者玩些过时的电玩,但阅读才是我的真爱。 

写不来太严肃的文章,主要是轻松的读后感,有时也会写点书评。

脸书专页:京天已读 


﹆‧₊˚✩⋆ ★。


小额支持本平台:

银行转账 OCBC 7311257426 (MOKA CREATOR PUBLISHING)


發佈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