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痨之约:自我觀察分享會


前些日子去聽了一場高敏人的自我觀察和新書分享會。當Eiva主持人問及現場的人,誰是沖著這個自我觀察的主題來聽分享會的時候,我卻沒能舉手。

早在藤光出版第一部小說作品的時候,小說宣傳和不少讀後感在那時齊齊漲起了一波的熱度,加深了我對那部作品的印象。近年有一個熱門的話題是說,作品和創作者或藝人本身是否可以劃分開來。對我來說是相當明確的,我可以很注重作品本身帶給我的價值。我的喜好會停留在作品上,也可以去了解創作者的背景,參考他們的創作思維。有時會萌發一種想像,能夠寫出這些作品的人,會是怎樣的一個人,有機會的話會想聽一聽這些人在創作以外的說話語氣和帶出的思想。當然這並不是想把作品和創作者畫上等號。

而分享會的主題剛好是感興趣的內容,於是帶著有些複雜的理由去到了分享會。藤光帶來了一部新作《來自天堂》,以自身為出發點分享高敏人的特質與內心活動,適時穿插部分新書內容的角色心境。當提及高敏人該如何調節所接收到的大量資訊和產生的情緒時,我覺得有一個要點是無論有沒有高敏特質的人都挺重要的,就是我們都要學習了解自己的情緒,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情緒等等。如果可以先找到這些情緒是從何而來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會比較有效,也避免把別處的情緒發洩在不相關的人身上。雖然道理通常大家都懂。

有高敏特質的人容易感知到周圍的磁場變化而感到負擔,更可能容易陷入人際關係的困擾,主持人和作者都有探討高敏人可以如何調節負面情緒。或許可以去運動,找身邊的人或朋友傾訴等等向外抒發的方式。然而真實情況有時沒有那麼樂觀,我偏向認同觀眾後續補充的話。有時並不是不懂這些方法,而是做過了卻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和改善,甚至被批評太脆弱,才是導致持續陷入漩渦裡。

藤光提到某個時期的回憶讓我有些共鳴,是一個我覺得很充實但跟很多人一樣不想再回去的時期。那時被安排留在家裡防疫的初期,我才感受到時間有完整的二十四個小時。每天早上我會坐在陽台旁,手邊有筆和打開的畫本準備寫生,一邊沐浴照進來的陽光,一邊呆呆望著外面的天空和草地。一坐就是半個小時以上,短暫地從人心惶惶的輿論中脫離,我還記得當時的陽光非常舒服,平靜地過著近乎《完美的日子》的現實版。

分享會結束後,我悄悄地離開現場,正如我悄悄地來。回去後並不意味是結束,這場分享會帶給我的反而是延伸去閱讀更多這方面的資訊,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反思和覺察自己。

如果可以为这篇文章配一首歌,我会选南西肯恩的《大海》。



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文字专栏:画痨之约

喜欢画画之余,也喜欢叙述一张图背后的小故事。



作者:萱悦

墨咖美编(不懂美编是做什么的“美丽的编辑”)
日常生活极简,把欲望和狂野藏在创作里。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小额支持本平台:

银行转账 OCBC 7311257426 (MOKA CREATOR PUBLISHING)

Buy Me a Coffee


發佈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