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肠小道:Vast & Hazy《求救讯号》——在跳下去之前接住你

    童年时期有很多特殊的东西,是成长之后就再也不会回来的,不论是好是坏。

 

Vast & Hazy是我中学毕业后,音乐口味发生变化的那段时间里,较早接触到的台湾乐团。同样是在让人又爱又恨的YT演算法下自动播放的一首歌,也是我所接触他们的第一首——《求救讯号》。在前奏缓缓响起的时刻,似拿起话筒又似放下话筒的声音,让原本只是将音乐当作写文BGM的我,忍不住回到浏览器看MV画面。

小小的那个我 不太懂诉说

老躲在泡泡中 静静看世界日升花落 

想找个柔软的地方栖留

海洋 云朵 或整个宇宙

这是《求救讯号》的第一段歌词,在自我思绪的整理和具有视觉化的描述中,极其精彩的在开始就抓住了会对同类型音乐感兴趣的人的共鸣。

在我写过的故事中,不止一次出现关于『内心的孩子』这样的描述。我一直都觉得,孩童时期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。有人说三岁定八十,也有人说二十几的大学阶段会影响人生。当然的,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扮演的角色,但我仍然坚信,童年时期是一个与其他时期难以比拟的阶段。如果你在少年或青年时期没有求学的机会,往往就会提早进入社会与职场;也有的人,如我或其他人,是在更年长的时候才拾起书本,重新学习。

我觉得不论是学习或工作,都是一种『虽然社会上似乎有对其默认的规范年纪,但其实只要你愿意、你有条件,你可以在任何时段选择学习或工作(当然社会的耳语和眼光是你逃不掉的)』

但童年不一样。童年的懵懂、无知、淳朴,是一种独属于那段时期的东西。在老旧的房子里,眼光从百叶窗洒落,老旧的电视机播放着重播了很多次的卡通,婆婆坐在耐用的藤椅上打盹,你手抓着塑胶玩具,和自己玩着机器人大战恐龙;抑或是和认识或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,在住家附近的游乐场玩耍,从被太阳晒得火烧屁股的石头滑梯上滑下来,因为太靠近边上而扭伤的右手手指,就在父母也常去的推拿师傅的店里处理……

我觉得童年时期有很多特殊的东西,是成长之后就再也不会回来的,不论是好是坏。

如果一个人的童年是圆满的、快乐的,那我觉得TA心里存在内心的孩子的可能性,并不大。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,但我觉得一个人的心理如果还留着小时候的自己,那很大可能并不是因为童真,而是在那段成长岁月里,曾有什么遗憾未曾解开。 

Vast & Hazy的《求救讯号》说的就是这样的故事:内心的孩子,在伤口还未愈合的情况下就被成长,即便一直竭尽全力想发出求救讯号,也会因为那个外在的自己、周遭的环境、人与物,而被一次次的视若无睹。

只有看见了心里的那个孩子,意识到问题存在,才能开始解题。

我很喜欢《求救讯号》的MV呈现的方法。MV中将男主角置身在一个英式电话亭中,再将电话亭放置的辽阔的海边。在一望无际,水天一色,仿佛最能代表『自由』的自然景色中,却用了封闭式的电话亭来锁住男主角,来呈现了与海边极为反差的『孤独』。在这种反差中,导演让男主角一直尝试通过电话亭的电话,去和某处的他人『联系』。在一镜到底的拍摄中,男主的表现从镇定、不安、崩溃到歇斯底里,是循序渐进的,是带有阶段性的爆发的。

他手中的电话,到底有没有拨出去?

《求救讯号》这首歌的英文名字是I'm Not OK,我觉得是非常有趣的设计。在我们看美剧时,常常有这样的对话:

Hey, are you ok?

Sure,  I'm ok.


兴许是一种坚强的表现,不论是影视或现实,人们都不愿示弱。

但兴许你真的可以说一句: 

No, I'm Not OK.

 

对我来说,这首歌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个求救讯号,就如同在歌曲简介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巧思:在文案的间隔,使用了『•••−−−•••』的符号,这是摩斯密码中的SOS,这是一首持续在暗示、求救的歌曲。

而对于当事人身边的人来说,这首歌只有一个信息。

接住TA,在TA跳下去之前。

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文字专栏:羊肠小道

不擅长记录生活,很擅长遗忘,想尝试用文字去记忆。





作者:陈家旸

不太了解自己,

唯一能100%自信判断自己喜欢的,

只有文字、故事、咖啡和猫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小额支持本平台:

银行转账 OCBC 7311257426 (MOKA CREATOR PUBLISHING)

發佈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