缘来即写:什么嘛?

『口语化的句子仅适合日常对谈,阅读小说需精简通顺,
去掉多余语气助词是我作为编辑首先会做的事情。』

什么啦?什么嘛?

日常生活中必然听到不少,对谈之间可以展现人物交际自然的一面,语气助词可以表达人物生气或调皮等等的情绪,但是放在小说故事里则宜收敛。口语化的句子仅适合日常对谈,阅读小说需精简通顺,去掉多余语气助词是我作为编辑首先会做的事情。

读者们无法想象文章充满让人压迫的语气助词。方才读完一章节就疲累和厌倦,大概是阅读过程中情绪没得到缓解,当中包括未经重组和修饰的对白。有作者认为这是本地风格,本地文化可以通过小说故事带出,却不仅限于对白。甚少阅读外国小说的对白都带着强调的语气,纵使人物情绪高昂,都不只靠对话的语气助词推动,因此外国小说读得舒服,有助修心养性。

有作者想要透过语气助词塑造人物形象和个性,例如爱撒娇的小妹每次说话最后都会带着“嘛”, “我不要嘛~” ,“你就帮帮我嘛~”等等,不否认有作者运用得巧妙,但是不少作者都弄巧成拙——本地小说未见成功的例子,反而是我嫌弃的表达方式,平白无故把成年人写成幼稚的孩子。

透过语气助词塑造人物形象和个性不容易,日常生活里用语气助词对谈的人物,作者潜移默化后自然代入小说中,奈何作者始只有一个脑袋,若真无法生成多个清晰而独特的人物,往往就会混成一团。我读过某网络小说,人物甲的对白总带着“啊”,人物乙的对白偶尔也会跳出“啊”,接着发现路人丙说话也带“啊”,我困惑这些人说话喜欢用“啊”,对,就是大家都变得“一样”了。这是尝试用语气助词塑造人物却失败的例子,作者可以考虑不用语气助词,实实在在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和个性。

再来,小说中出现大量“什么”的话,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删除。“什么”的词汇本身无错,但是“什么”本身是未知,作者本应通过文字告诉读者故事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出现的人物,而不是把“什么”丢给读者自行想象。“什么”就变得多余,追求故事精简好看的前提下,“什么”则少用为妙,作者应更具体地描述,而不是用“什么”带过,甚至滥用“什么”一词,例子如下:

“我不是什么大人物,干不出什么大事。”

“我跟你没有什么关系,不需要你为我做什么。”

正在阅读此文的你,是否发现这些句子的问题呢?

我读过某篇文章,作者在约一千字内用多达十个”什么”,读完不禁抓头究竟读了什么?这些“什么”说明作者没用心写故事,细节部分更没头绪。正因为没深入了解,只能用“什么”取代之。

不妨再花时间设想这些“什么”背后的意思,尝试修改成:

“我不是伟大的人物,干不出影响人们生活的大事。”

“我跟你只是普通的朋友,不需要你为我每天做早餐。”

或许大家还有更好的举例,在这里只是简单做个比较,用具体和明确的字词取代“什么”,更能完整地交待文中的故事内容,或者删除之让句子变得精简,如:

“我不是大人物,干不出大事。”

“我跟你没有关系,不需要你为我做事情。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文字专栏:缘来即写

读一本电子书,快趁灵感想法消失前,把它们记录。


作者:缘希

墨咖电子书总编;默默耕耘中的巨蟹女。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小额支持本平台:

银行转账 OCBC 7311257426 (MOKA CREATOR PUBLISHING)




發佈留言

0 留言